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10/13梵音金像.世家古代造像艺术杭州展!
- 10/11名家论道|「画墨为光」郑泰均画展品鉴会优雅
- 10/11金秋九月,精彩不断!到西峡小镇品鉴这场文化
- 10/10雷克萨斯智·混动南京区域试驾品鉴完美上演
- 10/10古韵茶盏,寻味千年!欧亚达徐东古玩城宋代茶
现代游记的艺术“美乡”
艺术是创造,欣赏亦是一种创造。20世纪上半叶,中国许多知识分子外出求学、考察、文化交流。他们徜徉于中西艺术长廊,欣赏之、品鉴之,由此,创作了许多关于艺术品鉴的现代游记。如刘海粟的《欧游随笔》、朱自清《欧游杂记》、郑振铎《西行书简》、李健吾《意大利游简》等,生动描述了色彩斑斓的艺术作品及文物古迹,创造了一个个形神毕现的艺术“美乡”。
中西方的建筑、雕塑各具特色,往往承载着时代的风貌与创作者的审美观。中国的传统建筑方正划一,层次井然;古希腊的建筑亲切明快,古罗马的建筑豪华气派。观摩品鉴艺术作品时,观者注重整体风格的把握,且突显其个性化特征。刘海粟参观圣彼得大教堂,先是对大教堂的外观、格局进行铺排描写:开阔的视野,高入云天的石表、大喷水池、大圆柱、大穹窿,气势恢宏的圣彼得大教堂俨然耸立在眼前。而殿内的装饰全由五彩石筑成,神圣、深奥、壮大,突出其浓郁的宗教气息。当看到世界雕像杰作《拉奥孔》时,刘海粟“坐着看了一回,再前前后后摩挲了好久,觉得那丰饶和谨饬的精神究竟比模造品更表现得明显”,他运用“绞曲”、“厚叠”、“皱了”、“乱了”、“迸出”等动词(刘海粟《巡礼意大利》,见《欧游随笔》,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222页),形象地表现了雕像极痛苦、震撼人心的挣扎状态。显然,刘海粟能很好地体会罗丹的艺术观,即对“动”的推崇,通过“动”表现生命的抗争和精神的力量以及自然背后深藏的不可思议的力量。人文胜迹往往有着历史沧桑感和浓郁的文化气息。如郑振铎《西行书简》中,作者一路游来,石塔、石窟、祠堂、寺庙、古堡、石窟,精湛典雅、古香古色,承载着悠久的历史;诗文、典故、民间传说信手拈来,巧妙融汇其间。一个个色彩斑斓的艺术“美乡”令游者和读者流连忘返。
参观名胜古迹,观赏艺术作品,不同的游者往往有不同的感受与收获。有些游者茫茫然,有些游者朦胧感觉到美,有些游者津津有味,沉醉其中。而能将其活色生香地加以表现的,一定是深谙其艺术魅力的专家,即宗白华所说的“美乡的醉梦者”。刘海粟、郑振铎、朱自清、李健吾等就是这样的专家。刘海粟创作《欧游杂记》时已是著名的画家,正于欧洲考察西方艺术,宣传中国绘画,与西欧画家交游论艺;郑振铎是一位研究文学艺术和考古学的专家,还是国内外闻名的收藏家;李健吾是博学多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文学批评家;朱自清是学识渊博的学者、作家。他们都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且对艺术满怀炽爱之情。这样的专家在艺术之旅中沉醉“美乡”,与艺术息息相通,主客交融,神与物游,使欣赏变成一次次美的创造与巡礼。朱自清的《荷兰》提及画家冉伯让的作品“最爱用一片黑做背景”,而朱自清在这黑的背景中能体味出色彩的微妙变化和情感特点:“但那黑是活的不是死的。黑里渐渐透出黄黄的光,像压着的火焰一般……”(见朱自清《欧游杂记·伦敦杂记》,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78页)显然,这样的欣赏是细致玩味其中的韵致,融入了自身的性情和思考。刘海粟的《莫奈画院》描写观赏莫奈八幅《睡莲》,整体概述其画面图案,而后细细品味其韵味,发现画面活跃生动之气象来自莫奈对“反光”的发现。“故其艺术:是绘画的,是音乐的,是诗的,是科学的又是哲学的……莫奈之最高点,实根于其深沉之感觉,故能万象毕尽,穷极造化也。”(见刘海粟《欧游随笔》,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26页)这般的鉴赏与体悟实乃欣赏中的创造。读者仿佛也与其一道欣赏、陶醉于形色的层面,体味作品形体、色调、笔触的美,进入“悦耳悦目”的审美境界;随后融入自身的体验、性情,感受作品的内在情韵,产生“悦心悦意”的精神愉悦;进而领悟艺术的真谛,带来“悦志悦神”的审美体验。
现代游记的艺术“美乡”将我们带入一个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的欣赏旅程,抵达韵味无穷的艺术胜境。
艺术是创造,欣赏亦是一种创造。20世纪上半叶,中国许多知识分子外出求学、考察、文化交流。他们徜徉于中西艺术长廊,欣赏之、品鉴之,由此,创作了许多关于艺术品鉴的现代游记。如刘海粟的《欧游随笔》、朱自清《欧游杂记》、郑振铎《西行书简》、李健吾《意大利游简》等,生动描述了色彩斑斓的艺术作品及文物古迹,创造了一个个形神毕现的艺术“美乡”。中西方的建筑、雕塑各具特色,往往承载着时代的风貌与创作者的审美观。中国的传统建筑方正划一,层次井然;古希腊的建筑亲切明快,古罗马的建筑豪华气派。观摩品鉴艺术作品时,观者注重整体风格的把握,且突显其个性化特征。刘海粟参观圣彼得大教堂,先是对大教堂的外观、格局进行铺排描写:开阔的视野,高入云天的石表、大喷水池、大圆柱、大穹窿,气势恢宏的圣彼得大教堂俨然耸立在眼前。而殿内的装饰全由五彩石筑成,神圣、深奥、壮大,突出其浓郁的宗教气息。当看到世界雕像杰作《拉奥孔》时,刘海粟“坐着看了一回,再前前后后摩挲了好久,觉得那丰饶和谨饬的精神究竟比模造品更表现得明显”,他运用“绞曲”、“厚叠”、“皱了”、“乱了”、“迸出”等动词(刘海粟《巡礼意大利》,见《欧游随笔》,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222页),形象地表现了雕像极痛苦、震撼人心的挣扎状态。显然,刘海粟能很好地体会罗丹的艺术观,即对“动”的推崇,通过“动”表现生命的抗争和精神的力量以及自然背后深藏的不可思议的力量。人文胜迹往往有着历史沧桑感和浓郁的文化气息。如郑振铎《西行书简》中,作者一路游来,石塔、石窟、祠堂、寺庙、古堡、石窟,精湛典雅、古香古色,承载着悠久的历史;诗文、典故、民间传说信手拈来,巧妙融汇其间。一个个色彩斑斓的艺术“美乡”令游者和读者流连忘返。参观名胜古迹,观赏艺术作品,不同的游者往往有不同的感受与收获。有些游者茫茫然,有些游者朦胧感觉到美,有些游者津津有味,沉醉其中。而能将其活色生香地加以表现的,一定是深谙其艺术魅力的专家,即宗白华所说的“美乡的醉梦者”。刘海粟、郑振铎、朱自清、李健吾等就是这样的专家。刘海粟创作《欧游杂记》时已是著名的画家,正于欧洲考察西方艺术,宣传中国绘画,与西欧画家交游论艺;郑振铎是一位研究文学艺术和考古学的专家,还是国内外闻名的收藏家;李健吾是博学多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文学批评家;朱自清是学识渊博的学者、作家。他们都有着丰富的专业知识,且对艺术满怀炽爱之情。这样的专家在艺术之旅中沉醉“美乡”,与艺术息息相通,主客交融,神与物游,使欣赏变成一次次美的创造与巡礼。朱自清的《荷兰》提及画家冉伯让的作品“最爱用一片黑做背景”,而朱自清在这黑的背景中能体味出色彩的微妙变化和情感特点:“但那黑是活的不是死的。黑里渐渐透出黄黄的光,像压着的火焰一般……”(见朱自清《欧游杂记·伦敦杂记》,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78页)显然,这样的欣赏是细致玩味其中的韵致,融入了自身的性情和思考。刘海粟的《莫奈画院》描写观赏莫奈八幅《睡莲》,整体概述其画面图案,而后细细品味其韵味,发现画面活跃生动之气象来自莫奈对“反光”的发现。“故其艺术:是绘画的,是音乐的,是诗的,是科学的又是哲学的……莫奈之最高点,实根于其深沉之感觉,故能万象毕尽,穷极造化也。”(见刘海粟《欧游随笔》,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第26页)这般的鉴赏与体悟实乃欣赏中的创造。读者仿佛也与其一道欣赏、陶醉于形色的层面,体味作品形体、色调、笔触的美,进入“悦耳悦目”的审美境界;随后融入自身的体验、性情,感受作品的内在情韵,产生“悦心悦意”的精神愉悦;进而领悟艺术的真谛,带来“悦志悦神”的审美体验。现代游记的艺术“美乡”将我们带入一个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的欣赏旅程,抵达韵味无穷的艺术胜境。
文章来源:《艺术品鉴》 网址: http://www.yspjzz.cn/qikandaodu/2020/1012/498.html
上一篇:艺术品价值属性的嬗变
下一篇:孤独的行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