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08/16《十件古物中的丝路文明史》璀璨丝路文明里,
- 08/15什么是“石像生”?看不懂艺术博物馆里的碑林
- 08/15你知道太空艺术么?尼克·弗洛克与他的“宇宙自
- 08/15公益+艺术+互动体验!这场互动体验心理剧,你看
- 08/15响堂山石窟:造像艺术至今仍是景点
缂在时空中的丝路访河北省工艺美术大师王鹏巍
您见过皇帝穿的龙袍吗?龙袍可不是一般丝绸锦绣,而是特殊的工艺织品。
缂(kè)丝(Chinese silk tapestry)号称织中之圣,又称为刻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及摹缂名人书画。要用缂丝工艺制作一件龙袍,需要三四年的时间,所以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说法。2006 年,缂丝作品《清康熙御用红木雕花镶嵌缂丝绢绘大屏风》曾以8050万元人民币拍卖价成交。《钦定补刻端石兰亭图帖缂丝全卷》工艺精湛,色彩丰富,保存完好,在同类传世缂丝艺术作品中极为珍贵。
锦的织法为“通经通纬”,纬线贯通织物的整个幅面;绣则是用针将彩色的线在织物上缝饰成图案、花纹或文字;缂丝则遵循“细经粗纬”“白经彩纬”“直经曲纬”的原则,本色经细,彩色纬粗,以纬缂经,分片缂织,只显彩纬,不露经线。
缂丝作品具有唯一性。一件缂丝作品倾注了作者大量的心血,大部分缂丝作品是多位大师共同创作的结晶。仅仅一块手帕,就需要几十种甚至上百种花色的丝线,所以缂丝工艺品几乎没有赝品。龙袍等宫廷装饰品甚至要用纯金线、纯银线、孔雀羽毛以及极品蚕丝作为缂丝材料,极其奢华、名贵、雍容,具备了艺术与工艺的双重价值,机械强度亦远远超过其他丝绸类纺织品,因而能够保存得更久远、更完好。
缂丝作品具有很高的观赏性。许多缂丝作品既有平涂色块的平缂,也有构图造型的构缂、齐缂。立体感很强,作品的题材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其艺术和观赏价值完全可以和原作名家书画相媲美,甚至有所超越。
2006年,缂丝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缂丝工艺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缂丝的生产格局
公元前2500年,中国还处于彩陶土器时期,缂丝织物就已经出现。楼兰古城汉代遗址中曾出土中西域混合风格的缂丝毛织品。长沙马王堆汉墓中也有缂丝毛织物出土,制作极为精美。
定州自古有“九州咽喉地,神京扼要区”之称,是中原与北方少数民族“茶马互市”南北物资贸易交流之地。缂丝文化与定州有着深厚渊源。宋《鸡肋篇》记载:“定州织刻丝,不用大机,以熟色丝经于木杼上,随所欲作花草禽兽状。以小梭织纬时,先留其处,方以杂色线缀于经纬之上,合以成文,若不相连。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故名刻丝。”据《定州市志》等史料记载,定州缂丝,源于汉,兴于唐,盛于宋。缂丝的前身为缂毛,来源于西域少数民族的毛织品,自汉代开始传向中原内地,至唐宋逐渐发展为丝织品缂丝。北宋时期,定州缂丝技艺达到巅峰,其花纹精细富丽,纹样结构既对称又富于变化,并创造了“结”的戗色技法。缂丝多用作书画包首或经卷封面,皇亲贵族用缂丝装裱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作品,质素莹洁,设色秀丽,画技精美。南宋时期,随着政治、经济中心的南移,缂丝也由北方生产地定州,迁移到了苏杭一带。缂丝工艺一直有“北有定州,南有松江”之说。宋徽宗赵佶对缂丝名家朱克柔极为推崇,在她的织品《碧桃蝶雀图》上亲笔题诗:“雀踏花枝出素纨,曾闻人说刻丝难。要知应是宣和物,莫作寻常黹绣看。”
元代的缂丝织物中加入了大量金丝,并用于官服上。明朝廷力倡节俭,缂丝只用作敕制和诰命,缂丝成了皇权的象征。宣德朝后,随着国力的富强,缂丝生产再趋繁盛,出现了凤尾戗和双子母戗等创新织法,在纬线中掺入孔雀翎毛等珍贵材质,沈周、唐寅、文征明等画家的名作被缂丝大师缂织出来,《瑶池献寿图》《沈周蟠桃仙图》等为宫廷收藏。
苏州王氏缂丝的前三代人都是朝廷匠师,祖籍定州。第三代传人王锦亭的作品《麻姑献寿图》曾于1915 年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奖。第六代传人王建江曾受邀参加故宫博物院文物抢救性科技修复保护项目。
王鹏巍祖籍定州,是西关王氏家族第二十代传人。其家族的第十四、十五代传人王灏、王延纶历经36 年,搜集河北2000 多年的历史文化,编纂了《畿辅丛书》,1985年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十多年前,王鹏巍在苏州游览考察,鬼使神差般走进了王建江的缂丝工坊。当得知王鹏巍是定州西关王氏后人的时候,王建江非常激动,因为他自己也是定州西关王氏后代。经过一段时间的谋划,王鹏巍将制定好的计划,包括资金、场地、材料、人员等情况向王建江做了汇报,希望让缂丝技艺“回家”,让这项古老璀璨的绝技回到定州,再续辉煌。经过慎重考虑,王建江和父亲王嘉良决定收王鹏巍为徒,王鹏巍成为王氏缂丝第七代传人。
文章来源:《艺术品鉴》 网址: http://www.yspjzz.cn/qikandaodu/2021/0728/785.html
上一篇:每当我和我妈聊起艺术她说哦
下一篇:
美术书法雕塑与摄影论文_征稿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