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介绍
期刊导读
- 12/21vogue服饰与美容这本杂志怎么样(艺术品鉴刊号)
- 12/13如何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毕业论文鉴赏)
- 12/09艺术品鉴文献综述怎么写(艺术鉴赏文献)
- 12/07艺术品鉴论文网(中外艺术品鉴赏论文)
- 10/17为你,唤醒每寸感知 | 全新EQE济南上市品鉴圆满
书学新意——孙克书法艺术品鉴
书写的体悟
吾年届八旬,从描红开始,用毛笔书写已经七十余年,认真临帖习字,是从六十年代始,距今也有五十余年,进步缓慢,毕竟资质不够,勤奋不足。这些年边写、边学、边想,不时的有些感触,碎片式的思考体悟,或随手记下来,或随即淡忘了。近来时常有人约我写点书法的事情,只好写一点。仍然是体悟与感想式的碎片而已。
书写的第三个层次,是关于“气”的问题。“气”是个很深奥微妙的概念,这里只就书写的技术角度来谈。习书的人都知道下笔有“骨”和“肉”的关系,譬如人体,骨肉相存不可偏颇,但还有“气”的存在,“气”犹如呼吸吐纳,更联系到血脉流动,无“气”则无精神,不能存活。书写成行,字与字间相互贯联,凭借书写的经验和习惯,达到同气相连的程度,书者称之为“行气”,进而通篇之“气”完满贯通,则得神采。所以,“骨”、“肉”、“气“——“神”,在书写中是不可分离的整体。做个好书家,既是勤奋熟练的技艺行为,更要努力读书,提高修养,人品高洁,器宇轩昂,其书法方能得“神”。
当然,我作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美术理论界坚决抵制“反传统”“全盘西化”的一方成员,也懂得书法界这种“反传统”思潮的来源,不过是捡拾西方现代主义早已过时的牙慧而已,但是,这种书法的“反传统”把戏,一时之间甚嚣尘上,似有“劣币驱逐好币”的势头。不过,这种风气注定不会长久,在国外无同种艺术的参照,国内有无可动摇的传统以及人民大众的审美要求,注定会无果而终。我曾设想,任何人自幼习学书法,肯定从颜、柳、欧、赵为范本,奠定基础养成规范,谁会用“丑书”来教育儿童?总之,书法这种抽象的审美规范,源自民族文化的基因,深深植根于中华大地。丑书、丑类岂能得逞?
李白诗句 69x138cm
多年从事美术编辑及美术史论、美术评论工作,兼擅书法。自幼习书,苦无名师而不得要领,然心实慕之。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始潜心研究书法,以古人为师。读书、临碑帖四十年,逡巡于书学门庭至今,未敢称登堂。临书自褚遂良《孟法师碑》始,取其平正,由此及于唐人诸碑,多所浏览。1964年始专力于北碑,临《郑文公》二十余年。旁及《张玄墓志》《泰山金石峪》《瘗鹤铭》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临《书谱》至今。喜宋人书,临米芾帖,观苏黄巨迹。倾心明遗民诸老,敬服傅山书艺与人格。自1980年以来在全国主要专业报刊《孙克美术论文集》,收入论文八十余篇,四十万字。并有《黄秋园艺术评论文集》《巨匠集黄宾虹》等编著。
我不赞成以西方现代艺术的模式“改造”书法,不等于谨守古人绳墨,不思进取。问题在于中国书法作为艺术具有其独特性(不是造型艺术),它要受文字内容的“捆绑”,不可分离,同时,它的审美抽象性及其标准的形成,历史沿革传承有序,脉络分明,形成珍贵的文化遗产,我们有责任维护宝爱,而最好的保护就是排除干扰,努力学习、继承发展。
常建诗一首 69x138cm
程颢诗句 138x69cm
习书的第二个层次,我认为要解决笔力笔法的运用问题。这个问题也很重要,学书之人皆知落笔有力为佳,但现代人自幼使用硬笔如铅笔钢笔,习惯直笔划线,笔在纸上直来直去,我习书多年,起初未得明师指点,即临写魏碑,不懂笔法变化白白空费了时光。而传统书法用笔则跳腾变化,讲究执笔方法,肩、肘、腕、指各有所用。更注重运笔过程中的轻、重、缓、急,注意笔锋的提、按、转、折,期间参以笔速的掌握。目的只有一个:即提高线条的内涵质量。总结历代书法的历史,几乎是线条发展的历史。自唐宋而明清,无非是以线条追求书写的情感、情绪的自由表达,并且通过人生的体验和学问修养的深实、书写经验的积累,最终达到书法人生的自我确立。我们说,写出书家他“自己”,就够了。一个书家临仿二王、颜柳、米芾,即使乱真,也不过是匠人而已。
文章来源:《艺术品鉴》 网址: http://www.yspjzz.cn/zonghexinwen/2022/0622/832.html